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变得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基坑工程规模也日益增大。基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且风险较高的岩土工程,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因此,《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指导和规范基坑工程的监测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监测的方法、对象、项目以及点位布置等关键内容,旨在通过对基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监测方法上,该规范标准要求将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相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一套完备的监测体系。仪器监测主要利用高精度的监测设备,对围护墙的位移、地下水位、土体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连续跟踪记录。而巡视检查则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通过专业人员的定期巡查,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施工环境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监测对象的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基坑支护结构、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和周围土体、周边建筑物、各类管线和道路等。监测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与设计和施工方案紧密结合,确保重点监控区域的覆盖。监测的项目和频率会根据基坑的不同类别、深度、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旨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重点监测。
在仪器监测的项目设置上,规范标准详细列出了各项监测指标,比如围护墙的顶部水平和竖向位移、地下水位变化、支撑力、土压力、地表沉降等。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为工程的安全提供了数据支持,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从而做出相应调整。而对于那些具有特殊要求的周边设施,如地铁、隧道等,监测项目的设置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方进行协商确定。
巡视检查作为监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频率和内容也有严格要求。通常情况下,巡视检查应每日进行,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支护结构的质量与变形情况、施工工况的一致性、周边环境的状况以及监测设施的完整性等。所有检查结果都应详细记录,与仪器监测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
监测点的布置同样关键,它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点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监测对象的特征来布置,既要确保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和变化趋势,又要考虑到避免对施工的干扰,保证观测的便利性。例如,围护墙的位移监测点需均匀分布,以便于捕捉到整个围护结构的位移情况;而支撑力监测点则应设置在受力关键位置,以便于准确掌握支撑结构的受力状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为建筑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监测技术支撑。通过对基坑工程中各项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工程风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而且还能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在今后的基坑工程施工中,相关单位和人员应严格遵守该规范标准,不断提升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