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内核编译的常用选项用法
开发环境概述
因为 Motorola MX1 处理器是基于 ARM 架构的,所以我们需要创建基于 ARM 的交叉开发环境,进行 linux 嵌入式开发。我们所谓的 ARM 交叉编译环境就是要在开发主机上创建一个用于编译将在表1所示的硬件环境中运行的内核和应用程序的构建环境。这套 ARM 交叉开发环境由一套用于编译、汇编和链接内核及应用程序的组件组成。 这些组件包括:Binutils — 用于操作二进制文件的实用程序集合。包括诸如 ar、as、objdump、objcopy 等实用程序。
嵌入式Linux内核编译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它涉及到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构建操作系统核心,以便在该平台上运行应用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者需要创建一个交叉编译环境,因为通常开发工具(如编译器)运行在不同于目标平台的系统上。在本例中,目标平台是基于ARM架构的Motorola MX1处理器,而开发环境可能是基于x86的Red Hat 9.0系统。
构建交叉编译环境的关键组件包括:
1. **Binutils**:这是一个包含多个二进制文件处理工具的集合,如`ar`用于存档,`as`用于汇编,`objdump`用于分析对象文件,以及`objcopy`用于转换对象文件格式。这些工具允许开发者将源代码转换为特定架构的目标代码。
2. **Gcc**:GNU C编译器,负责将C语言源代码编译为目标平台的机器代码。在嵌入式环境中,Gcc需要配置为生成ARM架构的代码。
3. **Glibc**:这是GNU C库,是大多数用户应用程序链接的基础。虽然内核可以不依赖C库编译,但大部分应用都需要它。
构建交叉编译环境的过程包括下载以上组件的源代码,应用必要的补丁,配置它们以支持ARM架构,然后编译、安装。这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和内存,以避免在构建过程中遇到错误。
在配置内核时,可以使用多种配置方式,如`make config`、`make xconfig`、`make menuconfig`和`make oldconfig`。`make menuconfig`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配置界面,便于选择内核功能。重要的是要精简内核配置,避免包含不必要的驱动程序,以减少内核大小,提高性能并减少潜在问题。
内核编译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确保使用Bash shell。
2. 使用`make menuconfig`进行内核配置。
3. 执行`make dep`来建立依赖关系。
4. `make clean`清理旧目标文件。
5. 使用`make zImage`、`make zdisk`或`make bzImage`生成内核映像。`zImage`是压缩内核,`bzImage`用于更大的内核,而`zdisk`用于创建启动盘。
6. 不建议在初次编译时立即使用`make zlilo`添加到LILO引导加载器,以防新内核有错误导致无法启动。
内核配置选项的选择直接影响内核的功能和大小。例如,代码成熟度选项决定是否包含未完成的代码或驱动,通常选择N以保持稳定性。还有其他选项,如网络支持、文件系统类型、设备驱动等,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定制。
嵌入式Linux内核编译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组件的复杂过程,需要谨慎选择配置选项,确保内核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保持高效和稳定。同时,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交叉编译环境是成功进行嵌入式开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