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由氨基醇环和氨基糖分子组成,形成配糖链结构。这些抗生素通常来源于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G-)具有强烈的抗菌活性,但在碱性环境下效果更佳。
这类抗生素的特点包括:
1. 它们是静止期杀菌药,主要针对处于生长非活跃期的细菌。
2. 穿透细胞的能力较弱,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 由于胃肠吸收有限,口服主要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全身感染需通过注射给药。
4.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钝化酶,导致部分或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5. 它们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和过敏反应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广泛,涵盖了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一定的效果。它们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对某些细菌的协同作用,如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1.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黏附于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导致胞内物质泄漏,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步骤,如阻止30S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干扰终止密码子的识别等。
3. 刺激细菌产生羟自由基,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细菌死亡。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
1. 通过产生修饰酶,如乙酰化酶、腺苷酰化酶和磷酸化酶,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2.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得药物无法进入细胞或被主动泵出。
3. 靶位的修饰,即核糖体30S亚基上结合点的变异,阻止药物与之结合。
在体内处理方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主要通过肌内注射,口服吸收差。它们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尤其在肾脏皮层和尿液中浓度较高,因此肾排泄是主要消除途径,需要注意剂量调整以防止毒性积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尽管存在耐药性和潜在毒性问题,但在合理使用和监测下,仍能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