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解析
#### 一、选择题知识点详解
1. **存储器连续写操作的最短时间间隔**
- **知识点**:存储器的访问时间特性,尤其是对于连续写操作的时间间隔限制。
- **解析**:在存储器设计中,连续写操作的最短时间间隔通常指的是存储器从完成一次写入操作到能够开始下一次写入操作所需的最短时间。这一参数直接影响存储器的性能。
2. **按字/字节编址的寻址范围**
- **知识点**:存储器寻址方式及其对寻址范围的影响。
- **解析**:
- 若按字编址(16位为一个单位),64KB的存储容量相当于32K个地址(即选项B)。
- 若按字节编址,则寻址范围为0至64K-1(即选项A)。
3. **SRAM芯片的地址线和数据线数目**
- **知识点**:存储器芯片的设计规格,特别是地址线和数据线数量与其容量的关系。
- **解析**:存储容量为64K×16位意味着有64K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包含16位数据。因此,需要16条地址线来唯一标识这64K个地址,以及16条数据线来读写16位数据(即选项D)。
4. **按字编址的寻址范围**
- **知识点**:存储器容量与寻址范围的关系。
- **解析**:若存储容量为1MB,字长为32位,按字编址,则寻址范围是从0到256K(即选项C)。
5. **按双字编址的寻址范围**
- **知识点**:不同编址方式下的寻址范围计算。
- **解析**:若存储容量为16MB,字长为32位,按双字编址,则每个地址代表两个32位的字(共64位),故寻址范围为0至8M(即选项B)。
6. **操作系统存储介质**
- **知识点**:操作系统存储的位置。
- **解析**:操作系统通常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如ROM或闪存,以确保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即选项C)。
7. **交叉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 **知识点**:交叉存储器的设计原理。
- **解析**:交叉存储器通过将存储体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并行工作,从而提高数据读写速度(即选项A)。
8. **Cache的作用**
- **知识点**:缓存存储器的主要目的。
- **解析**:Cache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缓解CPU与主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提高数据访问效率(即选项A)。
9. **虚拟存储器的目的**
- **知识点**:虚拟存储器的设计目标。
- **解析**:虚拟存储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展主存的逻辑地址空间,并自动管理页面调入调出来提高内存利用率(即选项B)。
10. **不同类型半导体存储器的读取速率**
- **知识点**:不同存储器类型的读取速度比较。
- **解析**:SRAM具有最快的读取速率,因为它无需刷新周期(即选项B)。
11. **双端口存储器的特点**
- **知识点**:双端口存储器的读写机制。
- **解析**:双端口存储器之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读写操作,是因为它拥有两套独立的读写电路(即选项B)。
12. **指令的寻址方式**
- **知识点**:指令的寻址方式及其作用。
- **解析**:跳跃寻址方式能够实现程序的条件转移或无条件转移(即选项D)。
13. **不同寻址方式的速度**
- **知识点**:不同寻址方式的速度差异。
- **解析**:立即寻址或隐含寻址最快,而间接寻址最慢(即选项B和C)。
14. **单机系统中的总线结构**
- **知识点**:单机系统中的总线分类。
- **解析**:三总线结构中的总线包括系统总线、内存总线和I/O总线(即选项A)。
15. **适配器的接口方式**
- **知识点**:适配器的接口特点。
- **解析**:适配器与CPU之间采用并行方式通信,而与外设之间则可能是并行或串行方式(即选项A和C)。
16. **数据传输速率**
- **知识点**:数据传输速率的计算方法。
- **解析**:当波特率为9600波特时,考虑到1位起始位、1位奇偶校验位、2位停止位,实际有效数据位为8位,因此最高传输速率为960字节/秒(即选项A)。
17. **输入输出接口**
- **知识点**: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定义。
- **解析**:输入输出接口是主机与外围设备之间的连接界面(即选项B)。
18. **周期挪用方式的应用**
- **知识点**:DMA技术的实现方式。
- **解析**:周期挪用方式常用于DMA方式的输入/输出中,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即选项A)。
19. **中断事件的响应次序调整**
- **知识点**:中断处理机制。
- **解析**:利用中断屏蔽可以调整中断事件的响应次序(即选项D)。
20. **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读取方式**
- **知识点**: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读取机制。
- **解析**:当CPU使用中断方式读取数据时,效率最高(即选项B)。
21. **CRT显示器的刷新存储器容量**
- **知识点**:显示器刷新存储器的容量计算。
- **解析**:分辨率1024×768像素,颜色深度为16位,因此刷新存储器的容量至少为1MB(即选项B)。
22. **阵列乘法器的工作原理**
- **知识点**:阵列乘法器的运算方式。
- **解析**:阵列乘法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全并行运算的乘法器,因为它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整个乘法运算(即选项B)。
23. **程序中断方式的处理流程**
- **知识点**:程序中断方式的基本处理步骤。
- **解析**:当外设准备好数据后,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CPU响应中断后,会自动暂停主程序的执行,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来处理数据(即选项“中断请求”和“中断服务程序”)。
24. **中断处理机制**
- **知识点**:中断处理过程的关键步骤。
- **解析**:中断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包括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服务和中断恢复。
25. **DMA技术的应用**
- **知识点**:DMA技术的基本原理。
- **解析**:DMA技术使得外设可以直接访问主存,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26. **通道的类型**
- **知识点**:通道的分类。
- **解析**:通道的类型主要包括字节多路通道、选择通道和成组多路通道。
27. **SCSI接口的应用**
- **知识点**:SCSI接口的角色定位。
- **解析**:SCSI接口位于主机适配器和智能设备控制器之间,并行传输数据。
#### 二、填空题知识点详解
1. **中断请求与中断服务程序**
- **知识点**:程序中断方式的基本概念。
- **解析**:当外设准备好数据后,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CPU响应中断后,会自动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2. **中断响应与保护现场**
- **知识点**:中断处理过程。
- **解析**:一旦CPU进入中断响应过程,它会自动关闭中断,并将当前程序计数器和程序状态字的内容保存到栈中。
3. **中断处理的步骤**
- **知识点**:中断处理的一般流程。
- **解析**:中断处理包括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服务和中断恢复四个主要步骤。
4. **DMA技术的应用**
- **知识点**:DMA技术的基本原理。
- **解析**:DMA技术允许外设直接访问主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5. **通道的类型**
- **知识点**:通道的分类。
- **解析**:通道按照功能可分为字节多路通道、选择通道和成组多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