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凯恩斯主义,旨在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周期性波动,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调控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活动。19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这一理论得到实践,美国罗斯福新政便是凯恩斯主义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政府通过大规模公共工程、社会福利项目等措施,成功引领美国走出危机。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纷纷强化了对经济的宏观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几个原因:生产力的提升使得私人垄断资本逐渐无法满足大规模投资和复杂经济活动的需求,国家的介入成为必要;战争期间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经验促使战后国家继续扮演经济管理者角色;再次,经济危机的教训让政府认识到需要通过干预来稳定经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入和协调,这也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1. 国有企业的设立和发展,政府直接参与生产和服务提供;
2. 国家财政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影响经济;
3. 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增强了政府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和调控能力;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也通过社会福利政策减轻了社会矛盾。然而,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反而可能加剧,导致经济滞胀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里根政府为代表,许多国家开始尝试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但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存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应对经济危机的产物,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调整,但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复杂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