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重要知识点的练习。这部分内容探讨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变化。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在早期社会(图示阶段的工业社会),人类往往认为“天命决定一切”,即自然环境主宰人类的生活。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尝试“征服自然”,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开发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导致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过度开发的行为。在图示的模式②中,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了较强的制约,人类处于被动依赖的状态。
- 最终,人们开始追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即模式③,主张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代表了现代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 **人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 模式①: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种思想往往导致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
- 模式②:环境对人类活动有较强约束,人类被迫依赖自然,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适应。
- 模式③: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倡导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环境保护和人地关系的理想状态。
3. **案例分析:月牙泉的变迁**
- 月牙泉的水位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包括拦截地表水、抽取地下水等不当的水资源管理行为,而非气候变化或自然原因。
- 这一现象反映出过去过度开发和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人定胜天”思想,即盲目相信人类可以控制和改变自然,而忽视了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4. **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体现了人地协调论,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
-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初期往往忽视环境问题,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减轻污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理解的深化和环保意识的觉醒,从最初的依赖、征服自然到追求和谐共生,这一转变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和实践应当致力于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