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主题聚焦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是生命活动调节与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在备考阶段巩固和深化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它们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稳态是指这些液体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pH、温度)以及化学成分(如电解质、蛋白质、代谢产物)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1. 稳态的生理意义:
- 内环境的稳定能帮助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细胞能在最佳条件下执行功能。
-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因为大多数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 维持Na+、K+等离子浓度的平衡,对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至关重要,比如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
2.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是动态的,确保了细胞与血液间物质交换的进行,但两者氧气含量并不相等,回流的组织液通常含氧量较低。
- 血液中的物质,如营养物质和激素,会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则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至血液。
3. 内环境的成分:
- 抗体、胰岛素、氨基酸等是正常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而糖原作为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不应当出现在内环境中。
- 淋巴液也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与血浆有相似的成分,但其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
4. 淋巴液的特点:
- 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起到清除废物和免疫防御的作用。
-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而淋巴液的渗透压也与此相关。
复习时,学生需要掌握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熟悉组织液和淋巴液与血浆的区别,以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的决定因素和正常pH范围。
通过课前基础回扣和课时作业,学生可以检验和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应对高考中相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方法和警示,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分析和解答相关的生物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