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与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所谓的“咆哮的二十年代”,人们追求快速致富的心态盛行,忽视了稳健的经济基础。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成为了经济大危机的温床。1929年股市崩溃标志着大危机的开始,它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动荡。问题中的选择题1揭示了大危机前人们的心理状态,即过度自信和对经济繁荣的盲目信仰。
2. 大萧条时期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现象:
在大萧条期间,如选择题2所示,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因此白天的娱乐活动增加,如听广播成为普遍的消遣方式,反映了失业的普遍性。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变化也反映出经济困难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3. 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大萧条期间,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证明无法有效应对危机。选择题3指出,尽管工业品价格大幅下降,但经济状况并未改善,这表明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失效,需要新的政策干预。
4. 国家干预的初步尝试:
英国在1931年采取的措施(选择题4)显示了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关税来保护国内农业,试图为国内农业创造恢复条件,这是对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的背离。
5. 胡佛政府的干预措施:
选择题5提到的胡佛水坝建设以及公路补贴,都是胡佛政府在大萧条初期尝试的公共工程计划,旨在通过政府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虽然仍有限,但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6. 胡佛政策的性质:
选择题6表明,胡佛政府的复兴计划大纲包括了公共工程和农业贷款的扩大,这表明他并非完全坚守自由放任,而是开始尝试国家干预。
7. 美国政府的行政调整:
总统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和预算局,旨在加强政府对行政部门提案的审核,确保它们符合国家的经济复苏策略,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增强。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全球经济大危机的历史背景,民众心态,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以及政府逐步增加对经济的干预,包括胡佛政府的有限干预措施和国家紧急状态下的行政调整,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角色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