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教研浅谈:问题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n\n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问题教学法恰好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正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石。问题教学法旨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n\n(一)问题导学\n\n问题导学是问题教学法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发放包含学习重点、难点和基础问题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三国鼎立》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关于东汉末年社会状况、战役详情、国家建立等基础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寻找答案。同时,教师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对比,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n\n(二)问题探究\n\n问题探究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学成果,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化理解。教师可以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曹操实行屯田制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因素,再通过赤壁之战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曹操失败原因的探讨。通过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争议中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如曹操,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n\n(三)问题延伸\n\n问题延伸是确保学生持续思考的关键。在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问题扩展到课外,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探讨三国时期的分裂是对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样的问题延伸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n\n总结来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了他们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导学、问题探究和问题延伸三个阶段,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的场所,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