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月是故乡明》出自季羡林先生之手,是2020春季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文章通过描述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对故乡月亮的独特记忆,表达了无论身处何方,对故乡的情感始终如一的主题。
在文章中,季羡林先生首先提到,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故乡的月亮,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之情。他以自己的故乡——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为例,那里没有高山,所以他小时候对山的想象是柱状的,直到在济南见到真实的山,才有了新的认知。故乡的水则以大苇坑为主,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数乐趣,如数星星、捉知了等,这些与月亮有关的童年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在文章中,季羡林描绘了故乡夜晚的月色,晴空下的明月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引发了他的诗兴,尽管当时他还未能理解什么是诗意。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见识了世界各地的月亮,如瑞士莱蒙湖、非洲沙漠、大海、高山等地方的月亮,它们都美丽无比,但都无法替代他对故乡小月亮的思念。即使身处风景优美的北京朗润园,月光如洗的荷塘,他依然会想起故乡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那份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揭示了月亮作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它教育孩子们,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内心深处的那份故乡情结是无法抹去的,这是对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感的一种深刻表达。
《月是故乡明》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的意象,体会到思乡之情的深沉,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