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宗法制度:中国历史上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起源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完善。它规定了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即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最高统治者既是家族的家长,也是国家的君主。
2. 汉代官营丝织业:在西汉时期,政府设立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的“三服官”和长安的东、西织室,规模宏大,人力投入巨大,显示了官营丝织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但并未提及是否超过了私营作坊,只是强调了其生产规模。
3. 唐朝中枢运行机制:唐开元时期,政务处理由尚书都省会议转向政事堂裁决,表明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加强了宰相的权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央对政务决策的集中。
4. 清末数学发展:士大夫使用传统中国文化元素来表达西方数学概念,反映了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传统士人尝试接受和适应现代数学,但这种做法也体现出对新知识的封闭心态,没有完全接纳西方数学体系。
5.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商业:早期的洋务派和维新思想家都主张利用商人资金和力量发展工商业,部分形式采用官督商办,目的是富国强兵,同时也有一定的抵御西方经济侵略的意图,但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6. 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政策:1928年后,国民政府逐步提高了进口关税,这得益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国际规则的理解,有助于保护国内经济和提高关税收入。
7. 农村经济政策:1950年代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比,显示出政府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试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
8.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旨在推动工农业经济发展,建立新的经济结构,促进内外贸结合,而非单纯扩大出口。
9. 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和限制权力滥用的原则,如规定生死判决权属于特定机构,旨在防止权力被随意滥用。
10. 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作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源于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担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1. 苏联工业化:1930年代,苏联大量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工程师,这表明苏联工业化进程受益于国际环境,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为其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图表显示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IMF中寻求更大影响力,要求更公平的全球金融体系,反映出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