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兄弟(“二程”)开创,后朱熹将其发扬光大。理学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强调道德修养,特别是“存天理,灭人欲”。在人性论上,“二程”提出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概念,认为人性中有善恶两面,需通过修养达到天理的境界。
2. **程颐的思想**:程颐认为个人追求私利并非绝对错误,但不应以追求私利为目的,这体现了他对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旨在调和个体与集体的利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3. **朱熹的“仁”论**:朱熹是南宋时期的重要理学家,他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同时区分了天理与人欲,肯定了人的基本需求,但反对过度的个人欲望,以维护社会秩序。
4. **朱熹的人欲观**:朱熹认为人欲指的是超越正常需求的欲望,这些欲望可能导致邪恶行为。他区分了正当的需求(如饮食、婚姻)与过分的欲望(如奢侈享受、淫欲),倡导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要遵循天理,抑制不正当的人欲。
5. **理学方法论**:宋明理学家在“求理”途径上有分歧。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理解道理;而陆九渊和王守仁主张内心的直觉和体验,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道理应从内心体悟。
6. **朱熹与王守仁的比较**:两者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但朱熹侧重于外在的格物致知,而王守仁则强调内在的心学,认为天理就在心中,通过内心反省可以直接领悟。
7. **理学世俗化**:理学思想逐渐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比如理学中的忠孝仁义等道德原则被广泛传播,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8. **理学对社会的影响**:理学不仅影响了士人阶层,也深入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普遍的社会共识和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9. **明清思想活跃**:明末清初,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传统理学提出了挑战,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他们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性、道德、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探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的世俗化过程使得道德原则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同遵循的常识。同时,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演进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