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分子间存在间隔,受温度和压力影响可发生变化。例如,水结成冰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非分子本身。
2. 分子的性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分子的大小是微观级别,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当两种液体混合时,总体积可能小于两液体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被压缩了。例如,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3. 离子化合物: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静电力吸引形成的。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4. 干冰升华: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本身的体积并不改变。因此,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
5. 分子运动与化学反应:分子的运动状态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例如,谚语“满架蔷薇一院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使得香味扩散。
6. 分子间的间隔与压强关系:在加压条件下,分子间的间隔会缩小,使得体积减小。在本例中,25m³的石油气能装入0.024m³的钢瓶,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在加压时这个间隔减小。
7. 化学变化的标志: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即分子本身起了变化。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数目变多或分子间相互作用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化学变化,但分子本身变化一定涉及化学变化。
8. 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因素:分子运动速率受温度、浓度等因素影响。实验中,A处先产生大量白烟,表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度可能快于氨气分子,这与分子质量关系不大,因为分子运动速度通常与温度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更相关。
9.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10.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反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排布等信息。例如,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表明它是碳原子。
11. 化学用语的理解:Co代表钴元素,3Fe³⁺代表3个铁离子,2SO₄²⁻代表2个硫酸根离子,4N₂代表4个氮分子。
12.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卢瑟福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大部分α粒子能顺利穿过金箔,说明原子内部大部分为空旷空间;一部分α粒子偏转,表明原子核对粒子有较强的斥力;极少数反弹,证明原子核的体积小但质量大。
13.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化合物中,元素以原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如铁、钾、钙等。
14. 化学符号的含义: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₂O,铁离子的符号为Fe³⁺。
15. 元素的表示: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也能表示一个该元素的原子,如H表示氢元素,同时也表示一个氢原子。
总结: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分子与原子的性质,离子化合物,分子间的间隔与压强的关系,化学变化的判断,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因素,原子的结构,化学用语的使用,以及元素的基本概念。这些都是化学基础学习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