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防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如何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这一主题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包括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雾霾的成因与影响,以及城市空气质量的地区差异。
1. 防护林密度的选择:从经济和生态效益考虑,中密的防护林在大范围内减弱风力的效果较好。如图所示,随着防护林密度的降低,其降低风速的效果逐渐减弱,但在较远距离外,各种密度的防护林效果差异不大。因此,选择中密的防护林可以实现成本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2. 不同地区防护林的作用:不同区域的防护林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工矿区的防护林主要用于净化空气、吸烟滞尘,以减轻工业污染;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则更多地用于降低噪声、美化环境;黄土高原的防护林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主要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 土地利用变化: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在1976年至2010年间不断减小且减幅增大,这可能与生态退耕还林政策有关,导致耕地和草地转化为林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4. 农药污染土壤:农药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药的使用历史、基本理化性质以及自然环境条件都会影响其在土壤中的积累。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应提倡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有害农药的使用,同时推广使用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
5. 霾的分布与影响:霾严重地区通常集中在山谷或山麓地带,由于地形阻挡,风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霾对城市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交通能见度降低导致的出行不便,以及对精密工业生产的影响。此外,霾还可能导致酸雨,进而腐蚀建筑物,酸化土壤和河流,影响农业生产。
6. 城市空气质量地区差异: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优于华北地区城市。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显著,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还可能降低交通效率,影响城市经济活动,甚至对建筑和农作物造成损害。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核心议题,涉及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策略、环境污染控制等多个层面。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以应对可能的考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