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过程。例如,纸张燃烧(B项)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 **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C项),而非非金属元素氧。
3. **氧化物的定义**: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具体是哪项未给出,但例如二氧化碳(CO2)就是一种氧化物。
4. **燃烧现象**: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固体的是铁丝(B项),因为它燃烧时会形成四氧化三铁,呈现出这些特征。
5. **溶液的形成**:能够形成溶液的物质是白糖(C项),它能溶解于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 **有机合成材料**:塑料玩具(A项)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
7. **常见化学物质的俗称**:碳酸钠,用于制造玻璃,俗称为纯碱(D项)。
8.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A项),不同质子数的原子代表不同的元素。
9. **配制溶液所需仪器**:配制溶液不需要蒸发皿(A项),需要的是玻璃棒、烧杯和量筒。
10. **实验操作的正确性**:题目中未提供具体的正确答案,但正确的实验操作通常包括正确倾倒液体、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检查装置气密性和正确熄灭酒精灯。
11. **环境保护措施**: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B项)不利于环境保护,因为它会产生大量固体废物。
12. **pH值与溶液性质**:呈碱性的物质通常pH值大于7,如牙膏。
13. **物质的质量变化**: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物质可能是浓盐酸(C项),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14. **镁的元素信息**:图中信息显示镁的原子序数为12,而不是24;核外电子数应与原子序数相同,为12;元素符号为Mg;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15. **鉴别气体的方法**:鉴别氧气和空气可使用带火星的木条(D项),氧气能使木条复燃。
16.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需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
17. **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的关系**:氧气用于气焊(C项)是利用了它的助燃性,这是一种化学性质。
18. **固体碘升华**:升华过程中,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项),而分子本身的质量、体积和运动速率不变。
19. **金属冶炼**:工业冶炼金属锰的原理未给出,但通常涉及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A项)。
20. **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题目中未提供具体对应关系,但正确的实验设计应能得出预期结论。
21. **肼(N2H4)的性质**:肼应密封保存(A项),其完全燃烧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B项错误),可用作燃料(C项正确),氮与氢的质量比为7:12(D项正确)。
22. **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无法判断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时溶液的状态,可能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
23. **图像与反应关系**:题目中未给出图像,但一般需要通过图像分析反应速率、浓度变化等。
24. **Na2CO₃和NaCl混合物的测定**:测定Na2CO₃质量分数的合理方案是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然后通过测量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来计算,而排水法不适用于收集气体。
25. **混合物的质量分数测定**:称量反应后的溶液不能直接得到Na2CO₃的质量分数,需通过计算反应前后质量差来确定。
以上是对北京市2013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点的详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