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2015届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清单第14篇主要涉及的是《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这篇课文选自《孟子》,是孟子阐述其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篇章,主要讨论了“义”与“生”的抉择问题。
一、重点字词解析:
1. “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意味着同时拥有。
2. “患”在这里是指祸患或灾难。
3.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里的“如使”表示假设,即如果。
4.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甚”表示更甚,即更重要。
5. “苟得”指的是苟且取得,这里特指苟且偷生。
6. “恶”在这里是厌恶的意思,与“欲”相对。
7. “箪”是古代用来装饭的圆形竹器。
8. “豆”是一种古代木制的食品容器。
9. “蹴尔而与之”的“蹴”是用脚踢的动作。
10. “妻妾之奉”的“奉”是指侍奉。
11. “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已”是停止或放弃的意思。
二、通假字:
1. “辟通避”,意为躲避。
2. “辩通辨”,意为辨别。
3. “得通德”,意为感激。
4. “乡通向”,意为从前。
三、古今异义词:
1. “豆”在古代是餐具,现在指的是豆类作物。
2. “万钟”古代是量器,现代则是时间单位。
3. “加”古义是益处,今义是增加。
四、一词多义:
1. “与”:①疑问语气词,②给予。
2. “而”:①连接并列成分,②表转折。
3. “于”:①比较,②对。
4. “是”:①这,②这种做法。
5. “得”:①得到,②感激。
6. “尔”:①助词,②代词。
7. “为”:①为了,②做。
五、词类活用:
1. “得”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感激。
2. “生”动词用作名词,意为获得生存的手段。
六、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意指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
七、名句积累:
1. 生与义的关系阐述,表明在两者不能兼得时,应选择义。
2. 描述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态度,强调尊严与原则的重要性。
3. 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人生选择的困境。
八、关键句子翻译:
略
九、文意理解:
1.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包括通俗易懂、排偶句的使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比喻。
2. 在现代社会,“义”仍然有其必要性,它是道德与人格的体现。
3. “此”指的是为物质享受而违背道义的行为。
4.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在珍爱生命的同时,坚守道义,用智慧平衡两者关系。
十、文章中心:
文章强调了在面临生死选择时,应舍弃物质利益,坚守道德原则,即“舍生取义”。
十一、模拟试题:
略
这篇文章复习了《鱼我所欲也》的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和践行“义”的价值。通过深入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