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概念。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则是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形成的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则能积极推动社会进步。
2. 社会发展规律:包括三个基本规律:
-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文化等,它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当两者不适应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
- 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这些矛盾的解决,社会得以进步。
3. 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4. 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5.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它们的客观依据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找到实现价值的平台,同时要在自我磨砺中走向成功,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6. 实践与改革:在当前中国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克服困难,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不适合的上层建筑,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7. 人物案例:朱彦夫的事迹展示了如何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他在面对巨大困难时,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
历史观和价值观是高考政治中的重要知识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实现路径。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