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研究中的学科意识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在探讨教材编写研究中的学科意识时,首先应认识到教材编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活动,而是一种融合了深厚学科理论和实践智慧的综合性创作。学科意识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要求编写者必须具备对所涉及学科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去指导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编写策略。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研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由于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石,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材编写必须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层面出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科的某一具体领域或教学实践中的个人经验。这意味着编写者不仅要精通汉语语言的各个方面,还要对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的学科理论有深入的认识。 在教材编写研究的新进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点:一是教材修订研究,二是教材编写目的探讨。具体到修订研究,涉及到的教材经过实践检验并受到用户欢迎,代表了教学界在教材编写方面的最新成就。修订不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教材内容、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创新。例如,王若江在对《跟我学汉语》第二版的分析中提到了一系列创新点,包括将外语学习的新标准融入教材、改进语音和语法教学、增加模拟试题等。这些变化都是为了使教材更加系统化和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在教材编写目的的探讨中,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关于交际能力的具体表述则存在不同的观点。王若江、卢福波和徐婷婷等人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反映了对“汉语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徐婷婷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她提倡将汉语作为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而非仅仅作为母语者间的交际工具。她建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教材内容扩展,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汉语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编写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吴中伟的观点指出,语言文字知识的系统性对于成人学习者尤其重要,这提示编写者在处理青少年汉语教材时,要特别关注如何使汉语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 教材编写研究中的学科意识要求编写者深入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并能够将其融入到教材编写的各个环节中。这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处理,还包括对教材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同时,教材编写目的的明确性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学科意识在编写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研究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正朝着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 粉丝: 3801
- 资源: 59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