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境下的公共空间实践探究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微博语境下的公共空间实践探究】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博成为了公共事件发酵的重要平台,它在新媒介环境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概念源自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理论,他们认为公共空间是政治权力之外、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普通市民参与政治的活动场所,具有参与成员的平等性、讨论议题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以及参与成员的广泛性。然而,随着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崛起,公共空间经历了第三次转型,微博成为网络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 以“江歌案”为例,这个事件最初是个私人议题,但在微博上迅速发酵成为公共事件,涉及专业媒体、自媒体、公众以及微博平台本身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微博展现出了公共空间的一些特质,但也暴露出新的问题。 专业媒体在微博议程设置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可能会导致公共空间的“再封建化”。如《新京报》旗下的《局面》栏目在事件中起到议程设定作用,选择的议题和解读角度影响了公众的讨论方向。若媒体过于追求点击率和市场效应,选择具有刺激性的内容,可能削弱公共空间的平等性和开放性。 专业媒体在微博语境下是否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也值得探讨。“江歌案”中,《局面》的报道可能因选题角度和信息呈现方式引发公众情绪化反应,而非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讨论,这与理想公共空间的目标相悖。 自媒体在事件中扮演了舆论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意见领袖,如“东七门”和咪蒙,他们的观点和情绪化表述对舆论走向产生显著影响。尽管每个人理论上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实际上,网络话语权的阶层性使得某些声音更具影响力,这与公共空间的平等性原则相冲突。 微博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包括如何保持议题的公正性和公众的理性参与,如何平衡媒体的专业责任和市场压力,以及如何减少意见领袖的过度影响,实现更广泛的、平等的公众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媒体的自律、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升,以及社交媒体平台自身规则的完善,以促进更健康的公共对话和信息传播。同时,对于微博这类社交媒体的公共空间属性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代信息社会中公民参与、舆论形成和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 粉丝: 3802
- 资源: 59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