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这篇课文以“醉”“乐”二字为核心,描绘了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与民同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
1. 文章开篇便点出了“环滁皆山也”,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随后通过对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山水之美。其中,“蔚然”形容草木茂盛,“翼然”形象地描绘了亭子如飞鸟展翅般的造型,“临于泉上”则突显了亭子的位置特点。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表明欧阳修的快乐并不在于饮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景。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感。
3. 欧阳修通过描绘四季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水,展现了四时之乐,同时指出“乐亦无穷”,强调了享受自然的乐趣是无尽的。此外,他还描述了人们在山间游玩、捕鱼、饮酒、射箭、博弈的场景,展现了百姓与太守共享欢乐的图景。
4.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揭示了欧阳修的双重快乐:既能在酒醉时与众人同乐,也能在清醒时用文字记录这些快乐的时刻。这一句话将“醉”与“乐”紧密相连,体现了欧阳修的文人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5. 文章主旨在于“醉能同其乐”,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它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快乐,更反映了他关心人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
6. 第二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太守与宾客在山中游玩的过程,以及四季景色的变化,强调了乐在其中的无尽享受。
7. 第三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游人之乐、太守之宴、宴酣之乐、太守之醉。核心是“太守之乐”,即太守在与民同乐中的愉悦心情。
8. 《醉翁亭记》以“醉”“乐”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密切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结尾部分“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四时景物的特征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9.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0. 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与民同乐,选项B正确。
11. 从作者的胸怀,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心境。
12. “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就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
13. 本段概括了游人离去后,禽鸟欢乐,以及太守独自沉醉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太守的乐在其乐。
14. 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15. 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以此突显太守的与民同乐。
16. 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更是一篇体现作者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的佳作。欧阳修通过对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展示了他作为文人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