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资料主要涉及的是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变化的识别、分子的概念、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化学符号的理解、元素化合价计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鉴别方法、实验操作顺序以及环境保护等。
1. 化学变化:题目中提到的“火上浇油”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例子,因为油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而“木已成舟”、“花香四溢”和“铁杵成针”则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2. 分子概念:正确选项C指出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这是分子定义的一部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 混合物与纯净物:通过气体粒子示意图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粒子组成,而纯净物只有一种粒子。
4. 化学符号理解:D选项错误,Al3+中的“3”表示铝离子带有3个正电荷,而非铝元素的化合价。
5. 粒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代表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不相同,表示不同元素,但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6. 化合价计算:在LiMnO2中,锰元素显+3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7.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不能用碳代替红磷,因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占据原有气体体积,无法准确测量氧气含量。
8.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劈开木柴是为了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9. 化学反应前后守恒:分子种类会改变,原子种类、个数及相对质量不会改变。
10. 钠与氯气反应:该反应是电子转移的过程,生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不是分子。
11. 氦(He3)元素:He3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不是3,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而非2。
12.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A选项正确,未指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B、C选项不正确,加热固体时不一定要用坩埚钳,滴管不可平放或倒置;D选项中滴瓶上的滴管不需要清洗。
13. 地壳元素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氮气、铝、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硝酸铝Al(NO3)3。
14. 物质鉴别:A、B、C选项的鉴别方法正确,D选项中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无法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区分。
15. 制取氧气实验步骤:正确顺序是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装置、加热、收集、移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16. 环境污染:①、③、④活动会导致环境污染,而②和⑤是环保行为。
17. 元素化学性质:元素与钠的化学性质相似,通常指的是碱金属,因此选B。
18. 元素本质区别:不同元素的质子数不同,这是它们的本质区别。
19. 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叙述中没有错误项,它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88。
这些内容涵盖了化学反应、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