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高校思政教师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和不被尊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幸福感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的,旨在通过正面积极的视角研究和培养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积极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如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个体的人格特质(认为人具有六大美德,共24种优秀品质),以及组织系统(包括团体氛围、家庭和社会环境等)。
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概念,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在教育工作中获得满足,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并获得持续快乐体验。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
在宏观层面,个体的积极特质和幸福感体验与工作环境和周围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高校应致力于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为教师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在中观层面,高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关注教师心理需求、提供精神激励和表彰奖励,从而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微观层面则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同事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同时,高校应重视个人发展,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支持。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例如,男女性别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职称和学历的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同时,年收入水平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策略。高校应当关注教师的主观体验,尊重和赞赏教师的贡献,帮助他们体验到职业成就感。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教师的人格特质,鼓励教师发展个人的美德和优秀品质,从而提升个人的幸福感。高校应从组织层面出发,构建一个支持和促进教师成长的积极工作环境。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学校管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等,通过多维度的努力,旨在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