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生物的基本特征:题目中提到的第41题,涉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是指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体,珊瑚、枯死的树干和珍珠都不是生物,而蘑菇是一种真菌,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
2. 显微镜的使用:第42题涉及到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相乘即为总放大倍数。如果物镜为40×,要达到600倍放大,应选择的目镜是15×,因为40×15=600。
3. 科学探究的过程:第43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⑥⑤。
4. 实验结果的处理:第44题,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科学的做法是修改假设并重新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而不是篡改实验数据或过程。
5. 对照实验的设计:第45题,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BCD四个选项中,B选项(甲组有光干燥,乙组黑暗湿润)同时改变了光照和湿度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要求。
6. 显微镜操作:第46题,物像在显微镜视野中的移动方向与实际玻片移动方向相反,因此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7. 环境因素的定义:第47题,对于野兔来说,其环境不仅包括生物因素(植物、狼、鹰等),还包括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以及同种的其他个体。
8. 鼠妇生存环境的选择:第48题,根据表格数据,鼠妇在湿的花盆底下发现的数量最多,说明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潮湿的环境。
9. 生态系统的概念:第49题,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D选项“草原上的羊群”只包含了生物群落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生态系统。
10. 光合作用的意义:第50题,森林被称为天然氧吧,主要原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提高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11. 生存环境的限制因素:第51题,沙漠中生物种类稀少主要是缺水,企鹅不能在热带生活是因为温度过高,文竹不能暴晒是因为需要阴凉环境,因此这些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别是水、温度和阳光。
12. 根尖的功能:第52题,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最活跃的部位,因为此处有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13. 显微镜调节光线:第53题,调节显微镜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
14. 粗准焦螺旋的使用:第54题,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眼睛应注视物镜,防止压碎玻片标本。
15. 对照实验的注意事项:第55题,对照实验应保持除实验变量外的其他条件一致。
16.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第56题,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的肾”,因为它们能净化水源、防洪蓄水。
17.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57题,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能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供其他生物利用。
以上是七年级生物期中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详细解释,涵盖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生态学概念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