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题目中提到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是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大树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而蚂蚁则能破坏堤坝结构。
2. 生物调查原则:在野外调查生物种类时,应细心观察并全面记录,不可采摘植物或干扰生态环境。
3.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观察要求客观、系统和记录,如拍摄生物行为、观察生物发育过程等,不应篡改或忽略事实。
4. 生物定义: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能够生长、繁殖、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机器人、火山喷发和钟乳石生长均不属于生物特性。
5. 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应重新收集数据、查阅资料,修正假设,但不应篡改实验数据。
6.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狼是鹿的天敌,如果狼被消灭,鹿群数量会先上升后因资源短缺而下降。
7. 食物链表示:食物链正确表示方式是从生产者开始,按食物关系逐级向上,A选项正确。
8. 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包含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一群羊仅是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9. 温度对生物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绘了温度差异对植物开花时间的影响。
10.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
11. 食物链构建:根据农药含量,可推断食物链关系,C→E→B→A→D正确,农药含量从低到高,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12. 生物的立足点:所有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岩石圈,因为生物在地表活动。
13. 实验动物处理:实验结束后,应将动物放回原环境,尊重生命。
14. 绘制生物图:图中暗部应用细小点表示,保持图的清晰度。
15. 显微镜污点定位:污点可能在物镜、玻片或目镜上,移动它们以确定位置。
16. 显微镜操作:物像在左上方,需向左上方移动玻片使物像居中。
17. 显微镜光线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减少光线。
18. 显微镜视野:乙和丙组合能看到更多细胞,因为它们的放大倍数较低,视野较大。
19. 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0. 植物生长:小草从土里钻出体现其生长特征。
21. 显微镜对光: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此判断正确。
22. 细胞的能量转换器:并非所有细胞都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如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此判断错误。
23. 细胞的普遍性:所有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此判断正确。
2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时,应左眼看目镜,右眼保持睁开,以便记录或画图,此判断正确。
25. 显微镜放大倍数计算:10×目镜和12×物镜组合,放大倍数为120倍,此判断错误。
26. 显微镜使用及细胞结构:
- A图气泡可能在盖片步骤产生。
- 两种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 A图中出现气泡,可能是盖片不规范引起。
-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滴加的是生理盐水。
- 转动图C中标号为转换器,以切换高倍物镜。
- B图中细胞核在显微镜下通常难以看清。
27.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以上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梳理,涵盖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调查、科学观察方法、生态系统、食物链、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显微镜使用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