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师说”第三课时学习指导与练习
【内容概述】:这篇导学案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师说”一课,第三课时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集中在掌握文言文词汇、理解文章论点、以及探讨师生关系。学生需要预习并注音一些关键词,如“庸人”、“嗟夫”等,并翻译相关文言句子。第三段阐述了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等人求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老师。第四段介绍了李蟠的故事,他勇于实践古人的学习之道,韩愈因此赞扬他并写作《师说》赠送给他。
【详细知识点】:
1. 文言词汇与句式:
- “庸人”、“嗟夫”、“句读”、“彼此”、“郯子”、“老聃”、“蟠龙”、“苌弘”、“贻赠”、“经传”、“阿谀”、“无长无少”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需要学生掌握其含义和读音。
- 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被动句“不拘于时。”等,学生需要了解其结构并能翻译。
2. 孔子的从师观:
- 文中提到“圣人无常师”,揭示了孔子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关系观念。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强调了谦虚好学的态度,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3. 《师说》的核心思想: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表明,师与弟子之间的智慧和能力并非绝对的高低之分,而是基于知识的获取和专业领域的专攻。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味着学习和传授知识的时间顺序不同,各人在特定领域各有专长。
4. 李蟠的典故:
- 李蟠是敢于实践古文学习的典范,他广泛研读六艺经典,不受当时风气限制,向韩愈学习,体现了对师道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
5. 句式分析: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的是教师教授书籍,学生学习断句。
- “惑而不从师”表示有疑惑而不向老师请教。
- 其他如“择师而教之”、“则群聚而笑之”等,均需学生理解和翻译,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6. 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用作动词,表示以某人为师。
- “受业”中的“受”是通假字,同“授”,表示传授。
- “或师焉,或不焉”中的“不”通“否”,表示没有。
7. 句式判断: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判断句,揭示了老师的职责。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表明道在哪里,老师的价值就在哪里。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学生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深入理解古代的教育理念,培养独立思考和尊师重道的精神。课后作业则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点,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梳理知识、理解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