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PM2.5:PM2.5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它们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以及机动车排放。
2.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石油和煤,但不包括酒精,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生物发酵过程生产,不是化石来源。
3. 化学符号中的“3”含义:A、B和D的解释都是正确的,C选项错误,因为"Al"表示铝元素,而不是其化合价。
4. 物理性质与用途: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其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它能支持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CO2是基于化学反应;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其化学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
5. 试管使用:加热液体时试管应倾斜约45度角,B选项描述了洗净后的试管正确放置方式;C选项描述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D选项描述了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都是正确的操作,只有A选项不对应,加热液体时试管不应朝向自己或他人。
6. 元素符号:A、B和D选项只表示元素,而C选项表示化合物;D选项"C"既能表示碳元素,也能表示一个碳原子,且碳的化学式也是C。
7. 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说明是分子间的反应,但无法判断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因为没有显示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X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反应物分子比无法确定,因为缺少X的摩尔信息;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未改变。
8. 金属活动性探究:方案①和②能验证铁和铜的活动性,但不能验证铜和银;方案③仅能验证铁和铜,无法验证铜和银;方案④能验证铁、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因此答案可能是B或D。
9. 符号和化学式: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表示为$\stackrel{+4}{S}{O}_2$;3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3SO_4^{2-}$;黑色固体可能是碳(C);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O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
10. 化学方程式:
- 实验室常温下制氧:$2KClO_3\rightarrow 2KCl + 3O_2↑$
- 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合反应:$C + O_2\rightarrow CO_2$
-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_2\rightarrow Fe_3O_4$
- 除去炭粉中铁粉:$Fe + 2AgNO_3\rightarrow Fe(NO_3)_2 + 2Ag$ 或 $Fe + CuSO_4\rightarrow FeSO_4 + Cu$
11. 探究反应:
- 由质量变化知,A物质减少20g,C物质增加20g,说明A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B物质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不参与反应;D物质的待测质量为22g+2g=24g,说明D是生成物,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C可能是催化剂。
12. 除去CO中的少量CO2,通常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化学方程式为$CO_2 + 2NaOH \rightarrow Na_2CO_3 + H_2O$。
13. 物质转化关系:
- 反应①可能是氧化铜与一氧化碳的还原反应,方程式为$CuO + CO\rightarrow Cu + CO_2$;
- 反应②是铜与氧气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2Cu + O_2\rightarrow 2CuO$,属于氧化反应;
- D是铜,其腐蚀过程是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14. 化学计算题未给出具体题目内容,无法解答。
以上内容涵盖了化学基础概念,如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类型、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计算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