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案 教科版】
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包括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以及评价信息。这四个环节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还应掌握对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技巧,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个人经验,加深对信息获取的理解。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一节,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石。课程计划为1学时,针对高一学生,他们大多具备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有一定熟悉度,对本章节内容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按计划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在于分析信息获取过程并制定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案。难点同样在此,需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应用。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复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导入新课,以小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
课程内容包括:
1. 定位信息需求:明确信息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例如,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信息。
2. 选择信息来源:如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等,对比优缺点,如选择121信息台获取天气信息。
3.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如拨打121电话查询,评价信息获取过程的有效性。
4. 评价信息:基于信息的数量、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和时效性进行评价,如果信息获取不成功,需调整策略重新获取。
课堂实践环节,学生将分析复杂案例,如获取奥运知识信息的过程,解决遗留问题,如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和智能代理技术的相关资料。此外,设置两个综合实践活动:
1. 自己装电脑:描述配置不超过5000元个人电脑的信息获取过程,展示信息获取流程图。
2. 国庆旅行计划:设计5-7天的旅行计划,涵盖时间、地点、住宿、花费等,解释计划理由和预期效果,以此检验学生对信息获取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反思中,注意到部分学生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可能是缺乏积极性或设想不切实际。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所制定的计划符合实际,以便在实践中找到相关信息,提升信息获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