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n\n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诗中有画”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在诗词欣赏中的应用。这个概念最初由苏东坡提出,指的是诗歌能够通过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象,让读者产生近乎直观的感受。文章引用了莱辛的观点,认为诗的语言具有造型能力,能够创造一种视觉上的逼真感。同时,文章提到了读者的角色,强调读者的美术修养和欣赏方式会影响他们对“诗中有画”的感知。\n\n1. 选项C不正确,因为文中提到“诗中有画”是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但并没有说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作品的艺术水平是由作者的创作能力、技巧和表达深度决定的,而非读者的欣赏能力。\n\n2. 选项D表述不完全准确,原文提到“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这意味着王维诗歌的绘画性在于他如何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视角,而非他是否追求绘画性本身。\n\n【扩展知识点】\n\n1. **诗画结合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画常常被相提并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和谐统一的追求。诗人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同样具有强烈的画面感。\n\n2. **审美心理**:莱辛的理论揭示了审美心理的复杂性,读者的审美经验、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这与克罗齐的“直觉艺术”理论有相似之处。\n\n3. **艺术鉴赏**: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诗歌与绘画,音乐与舞蹈,揭示了艺术鉴赏的跨学科性。欣赏诗歌时,读者可能会运用从其他艺术形式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如画家的视觉感知。\n\n4. **王维的诗风**:文中提到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在于把握并描写整体印象,这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超越了单纯的形象描绘,更注重情感与意境的传达。\n\n5. **诗学研究方法**:陈贻彦和斯蒂芬·欧文对王维的研究表明,对诗人风格的分析不应局限于表面的“诗中有画”,而应深入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语言传达真实感受和审美体验。\n\n本文探讨了“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现象的多维度理解,涉及诗人、读者、诗歌语言以及艺术欣赏的主观性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