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单位通常是克/100克水(g/100g H2O)。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少数固体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 极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固体物质分类:依据20℃时的溶解度,将固体物质分为四类:易溶(溶解度>10 g)、可溶(1-10 g)、微溶(0.01-1 g)、难溶(<0.01 g)。
4. 粗盐提纯: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如硫酸钠(Na2SO4)、氯化镁(MgCl2)等,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去除;不溶性杂质如泥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去除。
5. 食盐的应用:食盐是制造烧碱、纯碱、盐酸和氯气的基本原料。
【自主探究】
- 知识点一: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蒸发结晶是利用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特性,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 结晶过程包括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适合降温结晶;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如氯化钠,适合蒸发结晶。
【知识点二:粗盐提纯】
- 粗盐提纯步骤包括溶解、过滤(去除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当堂达标】
1. P点代表a和c两种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2. 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不足以溶解30g,所以不能形成80g溶液。
3. t2℃时,a、b、c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a<b。
4. 加一定量的水无法区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因为两者均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5.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为40℃;提纯甲物质,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法。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初中化学中关于溶解度和粗盐提纯的重要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