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教案主要围绕的是《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教学,作者邓拓通过这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的理解。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1. **“不求甚解”的含义**:在文中,“不求甚解”指的是在阅读时不必过于拘泥于字句的理解,而是要抓住文章的大意,保持虚心的态度,不固执于局部,以通观全局。邓拓指出“不求甚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读书人的谦虚,二是提倡理解和领会文章的整体意义。
2. **论证思路与方法**:
- 教案首先提出了要批驳的错误观点,即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接着,文章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引出“不求甚解”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读书要领在于理解而非咬文嚼字。
- 通过正反两个例子(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来论证读书的虚心态度和理解精神实质的重要性。
- 文章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引用陆象山的语录来进一步证明观点,并强调重要书籍需要反复阅读。
3. **拓展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对常见成语如“见风使舵”、“班门弄斧”和“滥竽充数”进行重新解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赋予成语新的含义,并联系实际生活,形成新的立意。
4. **语言风格对比**:《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语言风格上有显著区别。前者语言流畅,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显得较为正式;后者则语言平易近人,以朴素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观点。
5. **学习感受**:教案鼓励学生分享在学习两篇文章前后的不同感受,以促进对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自我反思。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和分享读书格言以及名人读书的故事,以增强阅读兴趣和理解,例如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和王亚南的刻苦读书故事。
通过这篇教案,学生不仅学习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对阅读和理解策略的认识。此外,通过分享读书故事和格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对知识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