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群落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个复习专题主要涵盖了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集合,例如题目中提到的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马尾松就构成了一个种群。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统计技术来估算。例如,第3题中通过标志重捕法估算池塘中鲫鱼的总数,第10题中的"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了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的种群在特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例如第9题中提到的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和菌类等。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受光照、土壤、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比如第11题中排除了性别比例作为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因素。
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种群数量的增长通常呈现"S"型曲线,如第12题中提及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表示种群数量的最大稳定值。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最大,而是在K/2时达到最大。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如第14题中荒漠治理后的变化,这属于次生演替,因为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演替速度快于从无生命状态开始的初生演替。
在实际应用中,如第16题,养兔场的兔子数量迅速增长,反映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种群可能呈现接近"J"型增长的曲线,因为养兔场的资源相对充足,限制因素较少。
这个复习专题涉及到了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种群的定义、特征、数量动态,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以及研究这些现象的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