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农民艰辛劳动生活的诗篇,选自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疾苦具有重要意义。这首诗通过描绘麦收时节的场景,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苦难与官员的奢侈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原文中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展示了农忙时节的紧张气氛,农民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特别是五月的小麦收割季节更是加倍忙碌。"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形象地描绘了南风吹拂下,金黄的麦田景象。"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则体现了家庭全员参与劳作,妇女挑着食物,儿童提着水壶,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人提供补给。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刻画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双脚被热土蒸腾,脊背被阳光炙烤。"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出农民们尽管劳累不堪,仍珍惜这个收获的季节,希望多做一些工作。"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绘了贫穷妇人捡拾遗落麦穗的情景,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贫困。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揭示了农民沉重的赋税负担,以至于不得不拾麦穗以填充饥饿的肠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诗人自我反省,自己有何功何德,却从未亲自耕种过。"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对比出官员的丰厚待遇,与农民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深深同情和内心的自责,无法忘记这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现状,也揭示了社会不公的问题,对当今读者来说,它仍然具有警示和启发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农民的艰辛,思考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学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并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