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散文的文体属性:散文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文体属性。它既“散”又“文”,“散”体现在其体式繁杂,涵盖各种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文章,如史传、颂赞、书信、碑铭、笔记等,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和规则;“文”则强调散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是一种“散体文章”。
2. 散文的“散”与“纯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对于散文的理解出现了多样化,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观念倾向于散文的“大而化之”和“大可随便”,认为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这与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相似,但可能忽视了散文应有的艺术“纯度”。刘锡庆则强调散文的纯文学性,主张“艺术散文”,但这可能导致散文的社会人生题材和作家主体感悟的范围受到限制。
3. 散文的特性:散文的“散”赋予了它广泛的题材选择和自由的表达方式,使其能够广阔而逼真地描绘人、事、景、社会和历史,同时也允许作家的主体意识自由发挥。散文结构自由、开放,无定态,可根据作者的文思自然发展,同时保持内在的统一性,即“形散神聚”。这里的“形散”是指结构不受限,可以广泛借鉴其他文体技法;“神聚”则是指内在的情绪或理性线索保持清晰和有序,使散文有深度和连贯性。
4. 散文的创作要求:散文写作要求作家在展现大千世界的同时,要能“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挖掘题材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此外,散文的文学表达方式要自由洒脱,作者的情思和笔意能够灵活展现,创造出富有流动美和洒脱美的艺术画面。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价值在于其广泛包容性、自由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同时要求作家在创作时兼顾形式的自由与内容的凝聚,以达到“散”与“文”的完美结合。不同作家和流派对散文的理解和实践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