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统计案例】是高中数学复习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在高考数学的备考过程中,选择填空题型通常测试考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抽样方法、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方差等。
1. 分层抽样:在描述性统计中,分层抽样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确保样本能代表总体的各个层次。题目中提到的抽样比例为30人中有8人在60-70岁年龄段,可以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出x的值,即240/(8/30) = 900,x=900-160-240=500。
2. 系统抽样:这是一种有规律的抽样方式,从2000人中抽取100人,每20人中抽取1人,起始号码为9,因此编号落入区间[821,1520]的人数是(1520-820)/20+1=81,做问卷C的人数则是100-81-20=9,但题目选项中没有9,可能是题目设置错误。
3. 频率分布直方图:直方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题目中提及的直方图可以用于分析各分数段的人数、中位数和众数。例如,B选项的正确性取决于直方图的具体形状,而C选项的中位数可以通过找出50%数据对应的分数来确定,D选项的众数需要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分数。
4. 方差与稳定性: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指标,方差小说明数据更稳定。根据茎叶图比较甲乙两位射击运动员的成绩稳定性,需计算两者的方差,根据题目给出的茎叶图数据计算。
5. 收入数据的统计量:中位数是中间值,不受极端值影响;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方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加入一个远高于其他收入的数据后,平均数会显著增大,中位数可能不变(如果原中位数位于100x之前),方差可能会因为这个极端值而增大。
6. 线性回归:回归方程表示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通过已知数据求得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 0.8155x - b,其中b是截距。要找到m的值,需要代入具体数据点计算。
7. 回归分析的结论:①残差平方和越小,拟合度越好;②相关指数R^2越大,拟合效果越好;③回归方程中斜率的含义是自变量变化1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平均变化量;④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接近1表示强相关,正负号表示正负相关。因此,正确的结论是①、③。
8. 卡方检验:卡方检验用于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题目中的K值用于计算卡方统计量,如果K>10.828,根据临界值表可判断秃发与心脏病的相关性。此处K约为15.968,大于10.828,所以判断相关性的错误概率小于0.01。
9. 随机数表法:在随机选取个体时,可以利用随机数表从指定位置开始选取,按照规定的方式读取数值。题目中从第5列和第6列开始,选取方法为每两位作为一个编号,直至选取5个个体。
10. 满意度评分的统计量:中位数是数据排序后的中间值,平均数是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量。题目中甲乙两地的满意度评分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比较,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大小关系取决于数据的具体分布。
11. 广告费与销售额的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找到最佳拟合直线,分析x与y的关系,从而得出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定量关系。
这些题目涵盖了统计学中的基础概念和方法,是高考数学复习的重要素材,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以应对考试中的选择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