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在地壳内部和地表之间的转化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抬升六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形成新的岩石,并通过地壳运动改变地表形态。例如,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通过风化和侵蚀后,可能在河流中被搬运和沉积,形成沉积岩。
2. **流水地貌的形成**: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通常由长时间的水蚀作用形成,尤其是在干燥或半干燥地区。札达土林的形成就是流水侵蚀和沉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砾卵石等物质的沉积体现了流水沉积的过程。
3. **地理坐标与经度计算**:通过观测北极星的高度角可以确定地理位置的纬度,因为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观测点所在的北纬度数。P点测得的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所以P点位于36°52'N。地方时与国际标准时间的比较可以用来计算经度。当P点地方时为12时,而国际标准时间为4时,说明P点在0°经线东边,相差8小时,每小时对应15°经度,因此P点经度为120°E。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可以得知PQ两点的实际距离和地图上的距离关系,从而推算出比例尺。
4. **地形剖面图与地层分布**:地形剖面图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的立体情况,地层分布状况则揭示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轨迹。在MN线的剖面图中,N处海拔较低,M处较高,说明N为向斜构造,M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常因受张力而易于侵蚀成为谷地,向斜底部则因物质挤压而较坚硬,形成山岭。
5.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扇三角洲是河流在进入湖泊或海洋时形成的特殊地貌,其沉积物粒径变化反映了河流搬运能力的变化。进积表示河流携带的沉积物较多,颗粒较大,随着河流能量减弱,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因此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说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形成沉积物上细下粗的特征。
6. **河流特性与三角洲形态**:扇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的分叉、改道以及流量稳定性有关。多分叉、易改道的河流往往形成复杂的扇三角洲结构,且河流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三角洲形态的不稳定性。
7. **扇三角洲的动态变化**:水体水位上升会淹没扇三角洲,导致面积减小,反之水位下降则面积扩大。扇三角洲的形成要求河流从山口直接流入水体,沉积物从扇顶(上游)到扇缘(下游)通常呈现颗粒由大到小的分布,因为搬运能力随距离增加而减弱。
这些知识点涉及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流水地貌的形成机制,地理坐标与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以及扇三角洲的形成、沉积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这些都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和解释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