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知识点解析
#### 一、制度概述
- **目的**:本制度旨在全面辨识企业内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实施有效的风险分级管理。通过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将各类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内。
- **适用范围**:该制度覆盖了企业在所有作业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岗位、部位、装置等,涵盖了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的策划等多个方面。
#### 二、核心概念
- **风险危险性(D)**:表示某一特定情况下风险的大小,可通过计算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以及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后果(C)的乘积得出。
- **危害**:指可能引发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 **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 **危害识别**:指认知潜在危害的存在及其特征的过程。
- **风险评价**:依据现有专业知识、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估风险程度并判断其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 **事故**:导致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 **事件**: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 三、职责划分
- **综合办**:作为主管单位,负责组织全厂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制定控制措施,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 **厂长**:负责审批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相关的控制措施。
- **各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
#### 四、工作程序
-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等。
- **辨识和评价的时机**:除了初始阶段的辨识和评价外,还包括年度安全目标设定前、组织结构调整、法律法规变更等关键节点。
- **辨识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安全检查表(SCL)法、工作危害分析(JHA)法等。
- **风险评价判别准则**: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标准、管理体系文件、历史数据等进行。
#### 五、风险评价具体步骤
1.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分。
- **完全可能预料**:得分为10。
- **相当可能**:得分为6。
- **不经常,但可能**:得分为3。
-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得分为1。
-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得分为0.5。
- **极不可能**:得分为0.2。
- **实际上不可能**:得分为0.1。
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根据暴露频率进行评分。
- **连续暴露**:得分为10。
- **逐日暴露**:得分为6。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得分为3。
- **每月暴露一次**:得分为2。
- **每年几次暴露**:得分为1。
- **非常罕见地暴露**:得分为0.5。
3.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根据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得分为100。
- **灾难,数人死亡**:得分为40。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得分为15。
- **严重、严重伤害**:得分为7。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企业的财产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