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是明朝文人魏学洢的一篇描绘微雕艺术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民间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枚精巧绝伦的核舟。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其中的精细细节,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1. "奇巧人"是指具有独特技巧和创新精神的工匠,文中特指王叔远,他在小小的核桃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2. "径寸之木",径指的是直径,文中指长度不足一寸的微小木材,王叔远却能在如此微小的空间里进行雕刻。
3. "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意为无一不,因势是根据材料的自然形态,象形则是模仿实物的形状,表现了王叔远利用材料特点,巧妙塑造形象的技艺。
4. "尝",表示曾经,说明王叔远曾经制作过这样一件作品。
5. "贻",意为赠送,文中提到王叔远将这枚核舟赠予了作者。
6.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在此处是发语词,表示推测,大苏指的是苏轼,泛赤壁是苏轼游赤壁的故事。
7. "约",大约,文中用来形容核舟的长度。
8. "八分有奇",古汉语中的分数表达,有通假字“又”,奇表示零头,八分有奇即大约八分多一点,这里指的是核舟的长度。
9. "高可二黍许",可表示大约,许表示上下,意思是高度大约相当于两粒黍米的高度。
10. "中轩敞者为舱",轩指高起的部分,敞指宽敞,为表示是,此处指核舟中间高起且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 "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用于遮蔽风雨。
12. "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而立,形象描绘了核舟的精致装饰。
13.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描绘了山水景色。
14.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徐表示慢慢地,兴则指兴起,形象地刻画了宁静的水面。
15. "石青糁之",用石青色的颜料涂抹在雕刻上,增添了色彩。
16. "峨冠",高高的帽子,常用来指古代读书人的装束。
17. "髯",胡子,这里泛指长须,描绘人物特征。
18. "佛印"、"鲁直"、"执手卷"等,都是对人物身份和动作的具体描绘,展现了核舟上的生动场景。
19. "历历数也",清晰可数,形容事物分明,细节可见。
20. "楫",船桨,舟子手中的工具,用于划船。
21. "椎髻",发型像椎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表示梳成椎形发髻。
22. "衡",通假字,通“横”,横着,用于描述人物的发髻样式。
通过以上分析,《核舟记》展现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魅力,体现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把握,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与文化气息。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微雕艺术的珍贵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