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展示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的紧密联系,通过古人的诗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气候、物候、地理环境等自然现象。以下是对这些诗句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的详细解析: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句话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花瓣落入土壤后分解,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体现了生物循环规律。
2.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此处的“春风”指的是夏季风。玉门关地处内陆,受到地形阻挡,湿润的夏季风难以深入,故气候干燥,形成荒漠景观。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是由于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导致山地植物开花时间晚于平原。
4. “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石灰岩地区,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了清澈的河流和形态各异的山峰。
5.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期间,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常形成降水,是江南地区的春雨季节。
6.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草原的平坦地形适宜畜牧业,开阔视野下,风力吹动草丛,露出草地上的牛羊群。
7. 盐城的天气预报提示:电台播送时,可提醒听众注意天气变化,携带雨具,并注意行车安全,体现了对公众的人文关怀。
8. 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旅游提醒:两地气候差异,需提醒游客准备适当的衣物,注意温差变化,避免感冒。
探究练习中,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反映了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高海拔地区温度低,表现为夏季仍有雪,花期延迟。
- “梅雨”现象:各地入梅时间不同,与地理位置及纬度有关,由南向北逐渐推进。
- “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两者各有道理,现代科技虽然可以预测天气,但自然界的复杂性仍存在不确定性,偶尔会发生无法预测的天气事件。
- 宋代欧阳修《鸟啼》:春天日照增加,气温升高,动植物活动活跃,体现了季节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一年枯荣,反映了物候规律。
这些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观察,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地理现象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