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期末考试试卷涉及到的知识点广泛,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以下是对试卷中部分内容的详细解析:
1. 比较成本学说:该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强调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成本优势,仍可通过专业化生产和交换来获取利益。题目中提到,中国在手表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8个工作日 vs 9个工作日),而印度在自行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9个工作日 vs 10个工作日),因此,中国应该出口手表,印度应该出口自行车。
2.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绝对优势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资源少于其他国家,而比较优势则关注哪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中效率更高。题目中英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 国际分工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因为它们通常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生产不同层次或技术含量的商品。
4. 比较优势论:嘉图的理论表明,即使没有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也可以通过出口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获利。选项B体现了这一观点。
5. 晚期重商主义:该理论主张通过控制贸易平衡,即奖出限入,来积累财富,特别是贵重金属。
6. 国际贸易额:通常指的是世界出口总额,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世界的货物和服务交易价值。
7. 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额:这种计算方式可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真实反映贸易流量。
8. 比较成本理论应用:A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100单位劳动 vs 90单位劳动),B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80单位劳动 vs 120单位劳动),因此,A国应生产X产品,B国应生产Y产品。
9. 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结构:通常,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会增大。
10. 国际贸易总额: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因此,应该是出口和进口贸易额之和加上服务贸易额,即3.5+3.7+0.7=7.9万亿美元。
11. 自由贸易政策: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贸易壁垒。
12. H-O理论:解释了不同国家如何基于相对要素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13. 产业贸易:在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差异化的产业贸易增长更为显著。
14. 劳动力与资本丰富的国家自由贸易:长期来看,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可能会提高其相对工资水平。
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企业通常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以利用当地市场并降低运营成本。
16. H-O理论基础:国际间贸易的主要驱动力是国家间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如劳动力和资本。
17. 净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如果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涨,净贸易条件恶化。计算得出恶化了18.2。
18. 里昂剔夫之谜:尽管美国被认为资本丰富,但经验数据表明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这与H-O理论预测相悖。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涵盖了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国际分工、贸易政策、国际贸易额的计算、贸易条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多个方面。理解这些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