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文言实词练习(一)】
这篇文章是一份关于文言实词的练习文档,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和巩固常见的文言词汇。练习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包含若干个选择题,考察的是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以下是题目中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及其解释:
1. “识”:
- 在“此子智识过人”中,"识"指的是见识、智慧。
- A项“新妇识马声”中的“识”是认得、认识的意思。
- B项“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中的“识”也是知识、见识。
- C项“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识”指认识。
- D项“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中的“识”同样为认识。
选择项B与原文中的“识”意义相同。
2. “致”:
- “必能致位卿相”中的“致”是达到、获取的意思。
- A项“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致”同样表示达到。
- B项“书问致简,益用增劳”中的“致”是招致、导致。
- C项“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中的“致”是招致、引起。
- D项“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表示表达、表达出来。
选择项A与原文中的“致”意义相同。
3. “诚”:
- “素为不诚矣”中的“诚”是诚实、忠诚。
- A项“竭诚那么吴越为一体”中的“诚”为诚心诚意。
- B项“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中的“诚”也是确实、果真。
- C项“高节,堙没无闻”中的“诚”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实词,而是虚词,没有具体含义。
- D项“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表示确实知道。
选择项B与原文中的“诚”意义相同。
4. “非”:
- “盛饰此宫,岂非孝顺”中的“非”是疑问词,表示不是。
- A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非”是错误的、不对的。
- B项“非豫州莫可以当操者”中的“非”表示除了。
- C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非”同样是不是。
- D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中的“非”是批评、否定。
选择项C与原文中的“非”意义相同。
5. “与”:
- “揣摩之才,非吾所与”中的“与”是赞同、认可的意思。
- A项“怀王悔,追仪,不与”中的“与”是给、给予。
- B项“此其近者祸与身,远者与其子”中的“与”是和、跟。
- C项“与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的“与”是参与、共同。
- D项“君美甚,徐公何能与君也”中的“与”是比得上。
选择项B与原文中的“与”意义相同。
6. “负”:
- “素负贵恃才”中的“负”是自负、依仗的意思。
- A项“均之二策,宁许以负曲”中的“负”是承担、担负。
- B项“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中的“负”是倚仗、凭借。
- C项“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中的“负”是辜负、对不起。
- D项“相如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中的“负”同样是违背。
选择项B与原文中的“负”意义相同。
以上是对题目中出现的部分文言实词的解析,这些实词在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