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全球人口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自农业革命以来,人口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最快的增长阶段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原始型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而现代型则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相对较慢,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快。具体表现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增长较慢,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增长较快。
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始于死亡率的下降,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死亡率逐渐降低,导致人口增长模式从原始型和传统型转向现代型。
5. **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分类**:发达国家多处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
6. **世界人口迁移历史**:19世纪前,人口迁移主要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迁移到未开发国家。二战后,迁移特点变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7. **人口迁出与迁入**:19世纪前,欧洲、非洲和亚洲为主要迁出地,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为主要迁入地。二战后,亚、非、拉成为主要迁出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成为主要迁入地。欧洲从战前的迁出地转变为战后的迁入地,拉丁美洲则相反。
8. **中国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人口迁移受政府计划控制,规模较小;80年代后,以自发迁移为主,规模增大,方向主要从内地流向沿海,农村流向城市,山区流向平原,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9.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通常起主导作用,包括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
10.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和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与物质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与资源、科技水平、开放程度成正相关。
11.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与相对确定性。
12. **城市功能区**:一般城市包含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居住区通常占据最大面积,约占城市空间的40%至60%。
13. **商业区与工业区布局原则**:商业区通常位于市中心、交通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则倾向于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
14.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三种。
15. **城市功能区形成因素**: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支付的租金高低,以及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16. **城市等级与城市特征**: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目越少,彼此间距离越远,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之间形成层层嵌套的关系。
17. **城市化标志**:城市化主要标志为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其中,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最主要的标志。
18.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9.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但城市化过程可能存在不合理性。
20.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地理环境变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解决措施包括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改善交通、增加绿化、加强城市管理等。
21. **污染企业布局**:从环保角度,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河流下游,远离水源地。
22. **农业生产对象与特点**:农业生产对象为动植物,其特点包括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3. **农业区位选择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共同影响。
24. **农业地域特征**:同一农业地域的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具有相似性。
25. **混合农业**:混合农业的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这种农业模式结合了种植业和畜牧业。
26. **混合农业类型**: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混合,如谷物生产和牲畜饲养相结合。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试复习中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人口增长、迁移、城市化、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