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是IT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旨在将需求分析阶段提炼的用户信息需求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系统设计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设计方法。
首要目标是将系统分析阶段的逻辑方案转化为物理方案,即通过设计确保计算机与通信系统能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任务包括确定系统的总体架构、硬件和软件选型,以及制定实施计划,最终保证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系统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步骤。概要设计关注系统总体布局、软件结构、硬件方案和数据存储设计;详细设计则涉及代码、数据库、输出、输入、用户界面、处理过程和安全可靠性等多个方面。
结构化系统设计(SD)方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设计策略,它基于数据流图,通过逐步分解形成系统的模块结构。这种方法强调清晰的结构层次,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输入、输出、功能和内部数据。SD方法使用诸如IPO图、N-S盒图、PAD图、结构化语言和伪代码等工具来描述模块的详细功能和处理逻辑。
系统总体概要设计涵盖了系统布局方案的确定、软件总体结构设计、硬件方案选择和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布局方案选择时需遵循处理功能满足需求、使用便利、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变更性、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原则。
模块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具备输入、输出、逻辑功能和内部数据。模块结构图(Module Structured Chart, MSC)用于描绘系统的模块化层次结构,帮助理解模块间的关系。模块的独立性是衡量模块质量的关键,它通过耦合性和内聚性来度量,理想的模块应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
从数据流图(DFD)导出模块结构图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对于变换型DFD,首先要确定逻辑输入、输出和变换中心,然后构建顶层模块,将这些元素作为次级模块。对于事务型DFD,事务中心通常起到决策作用,转换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事务类型获取”模块和“事务中心调度”模块,它们同样连接到顶层模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系统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层面、技术性强的过程,要求设计者具备全面的技术知识和深入理解业务需求的能力。系统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开发效率和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兼顾功能性、可扩展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