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在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荒漠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即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可能完全丧失生产力。荒漠化的类型包括风蚀、水蚀以及人类活动如滥垦滥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在中国,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如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新等省份,以及三江源、中部某些地区。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自然因素包括深居内陆的干旱气候、大风、强烈的蒸发和低植被覆盖率。人为因素则表现为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垦。例如,新疆地区的荒漠化扩大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量胡杨林枯死。
荒漠化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土地沙漠化(主要由风力作用引起,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实质荒漠化(如“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和次生盐渍化(在灌溉农业区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地形陡峭、土壤疏松、植被稀少、暴雨集中以及人类的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荒漠化的危害包括经济、生态和生产三个方面,如基础设施受损、沙尘暴的形成、生物生产力下降等。楼兰古国的消失就是环境恶化的例证。因此,防治荒漠化成为重要任务,如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包括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是指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被潜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滩涂、湖泊等多种类型。湿地分布广泛,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都有分布。湿地的形成与低洼地势、冷湿气候和冻土有关。例如,鄱阳湖湿地因亚热带气候和多河流注入而丰富,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则因高纬度、冻土和季风气候而形成。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因为它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洞庭湖湿地就扮演着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农副产品、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角色。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荒漠化防治和湿地保护,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