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加强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控制的强化。秦朝的三公、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权,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削弱。例如,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扩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武将专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削弱了地方军事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举措在题目的选项中表现为D,即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五府六部,直接由皇帝统领,以防止丞相专权,这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成祖时期,设立了内阁,内阁大学士起初仅为顾问,后来逐渐获得票拟权,即提出对奏疏的初步处理意见,但最终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明朝后期,内阁的地位逐渐提高,但始终未能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
清朝沿袭并强化了明朝的君主专制。清朝皇帝不仅保留了明朝的内阁制度,还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了内阁的权力。至此,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清朝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国家的决策大权,大臣们从坐着议政到站立,再到跪着奏事,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变化,体现了皇帝权威的不断强化。
此外,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入仕,这与宋朝选拔官员的政策有关,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侧面,因为它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官员的选拔,削弱了门阀贵族对政权的影响力。
从秦朝到明清,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即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而明清时期则是这一趋势的高潮。这些制度变迁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的历史进程,也对后世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