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这篇小古文是新人教统编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4课,它向学生介绍了历史人物司马光的智勇故事。这篇课文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司马光如何在危急时刻,用智慧救出落水儿童的情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理解古代典故,并从中学习司马光的勇敢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的是学生的读音准确和节奏感。由于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小古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动词,如“戏、登、没、弃、持、击、得”,通过这些动词来划分句子的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韵律。例如,通过在动词前划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包括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反复阅读和小组讨论。例如,通过注释理解“庭”的含义(庭院),通过上下文推断“破”的意思(大水缸破裂)。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资源了解司马光的历史背景,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在课堂实践中,对比人物动作是理解人物性格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与其他孩子的行为差异,如司马光的“持石击瓮”与他人的“弃去”,从而突出司马光的临危不乱和聪明才智。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教师需注意不要过度干预,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思考和解答问题。例如,当学生问及水缸的水深时,教师应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很深”。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朗读、讲述和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其中。通过模拟故事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将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有助于深化对古文的理解,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此外,教师的示范朗读也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纠正学生的读音,还能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司马光》这篇小古文的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智慧,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