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中心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规划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这门课程面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类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自2003年秋季开始开设,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以及开发流程。
实验中心构建了包含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基础实验课为必修,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课和创新实验课则为选修,分别致力于提升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随着课程层次提升,实验内容逐渐从单元电路过渡到系统电路,并在创新实验中注重科研综合方法的培养,如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调试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嵌入式系统课程总课时60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44学时,总计2学分。课程参考教材涵盖了嵌入式技术、Linux编程、ARM体系结构等多个方面。理论课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概述、ARM架构、Sitsang Board介绍、嵌入式软件开发、操作系统原理、Linux和WinCE系统开发等,旨在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实验部分分为专题实验和项目实验两阶段。专题实验包括6次,涉及SitsangBoard原理、ARM汇编程序设计、Linux内核、Linux程序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和图形程序设计。实验以小组形式进行,涵盖验证性、修改性和设计性实验,使用Intel sitsang开发平台,利用嵌入式Linux的开发工具,如JFFS2文件系统和NFS网络文件系统,以及图形界面程序开发工具qtopia。
该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关键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特别是在面对跨学科知识时,能自主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系统中。鼓励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创新实验课程,以促进其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