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全称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这个概念最早由比尔·盖茨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中提及,然后在1999年由EPCglobal的Auto-ID中心提出,并在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中正式定义。
物联网的发展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中国的物联网政策环境十分积极,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政府已经初步明确了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并着手制定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来保障其发展。然而,通信信息领域的改革和全球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行业标准的建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各产、学、研机构共同努力。尽管面临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弱、信息化认知不足等问题,但随着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增强,物联网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宏观经济环境对物联网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2006年至2011年,中国的GDP增长虽有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反映出经济的稳健发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可能影响到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流动性的改善和信贷增量的回升意味着市场的资金供应较为充足,有利于物联网行业的投资和发展。
在物联网的产业结构中,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各自扮演着关键角色。感知层,如RFID,是物联网的基础,负责获取物体的信息;传输层则通过各种通信技术,如无线网络,将信息传递到处理中心;平台层处理并整合这些信息,提供数据管理和分析服务;应用层则是物联网的具体实施,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直接影响用户的生活和工作。
总体来看,物联网行业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承受着经济环境变化、行业标准建立和企业自身能力提升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物联网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国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