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它涵盖了个人的愿望、意图、冲动和目标。本章主要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旨在帮助教育者理解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动机根据其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源自生理需求,如饥饿、睡眠,后者源于社会互动和心理需求,如归属感、尊重。同时,动机还可以分为高尚与低级、正确与不正确,以及短暂与长远的。在教育实践中,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区分尤其重要。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驱动的,而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惩罚引发的。
不同的动机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解释人们的行为。本能论认为行为源于生物本能,如詹姆斯和桑代克的观点。驱力论强调未满足的需要产生内驱力,驱使人们采取行动,如饥饿会引导寻找食物。强化论则关注行为的重复性,通过奖励(一级强化物如食物,二级强化物如金钱)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成就动机论,源自默里和后续的麦克勒伦及阿特金森的研究,认为人们有达成目标和避免失败的需求,这种动机影响了个人的表现和成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则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或七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求,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促使个体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密切。动机不仅推动学习,还能通过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来影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是主要的学习驱动力,由认知内驱力(对知识的渴望)、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提升自我形象)和附属内驱力(为获得他人认可)组成。
教育者需要理解这些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合理运用奖励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满意度。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习成效。例如,运用归因理论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在未来的课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