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发展史】
中国的电力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初期,自1882年上海第一台发电机发电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共有461个发电厂,初步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配电网络。在抗日战争期间,电力工业虽受到破坏,但在西南地区仍有一定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因战争需求,电力系统有所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48.6MW,年发电量约43亿kW·h。
1949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至1996年,大陆部分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5亿千瓦,年发电量跃升至11350亿kW·h,位居世界第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高达6.2%。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人均用电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经济指标方面仍存在差距。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逐步构建起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电力系统,通过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连接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网络。500kV和330kV的骨干网架基本覆盖了全国,大电网延伸到城市和大部分农村。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1995年更是超过了2亿千瓦。火力和水力发电并举,其中谏壁发电厂是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葛洲坝水电厂则是最大的水力发电厂。同时,核能发电也在发展,如秦山发电厂和大亚湾核电站。
输电线路建设方面,1981年中国第一条500kV输电线路投入运行,此后500kV线路成为各大电力系统的关键。中国拥有多种电压等级,如500kV、330kV、220kV等,并建成了如葛洲坝至上海的500kV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此外,还发展了±100kV的直流高压输电线,提升了电力输送效率和稳定性。
随着技术进步,20万、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成为主力,供电煤耗持续降低。至2000年前后,随着水电和火电资源的开发,跨省电力系统和省级电力系统逐步实现互联,形成包括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西北电网和南方电网在内的大型跨省电力系统网络。
总体来说,中国电力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电力系统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