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特征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这个趋势通常由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的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年龄结构通常为稳定型。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可以破坏种群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2.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如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农田弃耕后,土壤有机物质通常会逐渐积累,但演替最终是否发展到森林阶段取决于多种环境因素。
3. 微生物培养的灭菌与消毒:接种环通常使用灼烧灭菌,培养皿使用干热灭菌,培养基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则采用化学药剂消毒,如酒精。
4. 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果酒制作中主要使用酵母菌,果醋制作使用醋酸菌,腐乳制作使用曲霉,而泡菜则涉及乳酸菌。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氧气等条件。
5. 体温调节:喝冰水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导致短暂的血管收缩,之后可能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热感。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促进产热,但不会立即引起燥热感。
6. 免疫系统:图示表示细胞免疫,细胞a可能是吞噬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b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c。d是抗体,主要在内环境中起作用,HIV主要攻击T细胞。
7. 植物激素:IAA(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化而来,激素水平随植物生长发育变化。赤霉素通常促进果实发育,而干旱条件下植物会产生更多脱落酸以适应环境。
8.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已兴奋部位恢复到静息电位,但不是零电位;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9. 酶催化效率:果汁产量与果胶酶的用量呈正相关,但存在饱和点,超过一定量,酶的增加对产量影响减小。
10. 生物技术实践: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未固定化;CaCl2溶解不需加热;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可用海藻酸钠包埋;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可作为载体。
11.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IMTA通过多物种共生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促进物质循环,鲑鱼排泄物不计入鲑鱼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2. 植物激素应用:预实验中,甲组2,4-D浓度可能促进生根,乙组浓度可能过高抑制生根,丙组作为对照。实验需控制好变量,如枝条数量、处理时间等。
13. 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pH等;果酒和果醋制作中,酵母菌和醋酸菌分别属于真核和原核生物,结构差异在于有无细胞核;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通常少于实际菌体数,因为多个细胞可能形成一个菌落;固定化细胞生产时,细胞内部能自我提供部分营养。
14. 内环境与血液循环:a为组织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大部分可以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b。